当前位置: 首页 » 译者名家 » 译者培养难

译者培养难

发布日期:2016-01-26      阅读数:1320 次

 

笔者是个教书匠,在大学教几节日文,课余也喜欢搞点儿翻译,加起来已鼓捣出了七八十本,尤其《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和《奇鸟行状录》等村上春树的作品,引起了意外热烈的反响,时不时接得读者来信,专门问到翻译问题的也不在少数。所以,我想从一个教员、一个译者的角度,就翻译谈一点看法和感受。

作为一个大学教员,我深感译者培养之难。我讲过口译课,眼下仍在讲文学翻译课。三十几年讲下来,上千的弟子总还是有的了,其中口译顶呱呱者不乏其人,而笔译特别是文学翻译上表现出才华的人,却难得觅出一个。说得极端点儿,可以把一百个学生中的九十九个训练成够格的口译工作者,却没有把握将一百个中的一个培养成胜任文学翻译的人。说实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批改翻译作业,更揪心的是如此状况似乎正愈演愈烈,主要表现为一届学生比一届学生的文学细胞少,审美直感差,词汇量捉襟见肘。这恐怕同中学教育和学生平时少看书都有关系。一次上课,问哪位看过《三国》《水浒》等古典名著,众皆茫然。此情此景,何谈翻译后备军的培养!而我国的译者又大多依赖于外语院系,中文科班出身者毕竟凤毛麟角。当然,很难指望翻译课培养出翻译家来,但作为教员,连“尖尖角”都难得一见,就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了。此其一,学校培养译者之难。

其二,译者自我培养之难。应该说,多数译者都是在学校初露锋芒或至少感兴趣,而后来通过自我培养走上文学翻译道路的。内行人都明白,译文的档次主要不取决于外语水平而取决于中文水平,这一是因为中文是译文的最终表现形式,二是因为中文比外文难学,当然是指达义传神的行文层面上的中文。在这个意义上,外文六七年可磨一剑,中文至少加倍。而且,要想真正使翻译“入于化境”(钱钟书语),我觉得不在唐诗、宋词、《古文观止》的世界里,流连浸泡一些时日恐怕是很难的。可问题是,如今有多少人能够在这方面沉得下心、拿得出时间呢?又有多少人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执著劲儿呢?所以译者自我培养也难。

笔者有几位朋友在日本文学翻译界原本是一线人物,后来有的“下海”经商,有的弃笔从政,有的出国风光,已不知翻译为何物矣!而年轻些又有几分才华的,也出境的出境、出国的出国,几年后接过名片,赫然印着某某国某某公司代表处或事务所,一身考究西装、一副规范笑容,委实今非昔比。总之,世风浮躁,人心浮躁,要潜心于自我培养,“打坐”练功,谈何容易。当然,不是说功没练到位就不可以译,战争中学习战争毕竟是主要途径。但这里边也还有个学的态度和程度问题。就当年一度走红的《廊桥遗梦》来说,我在日本看了日文版,回国后一次偶然拿起中文版,也许先入为主的关系,竟觉得难以卒读,味道相差甚矣!我不通英文,信与不信,不便说三道四,但就译文工拙而言,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原本是可以译得更好的啊,可惜!声明一句,日文中文译者我均不认识,如今连名字也想不起来了。

最后,除了学校培养和自我培养这两难之处,作为一个翻译高手,还少不得那么一点点天赋或曰灵感,这个自然更难。但舍此,恐怕很难传达原作中的神来之笔——那种“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意境,而读者所“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很大程度上恐怕更是这样的译者。



来源:天津日报 日期:2016年1月26日

心译翻译工作室



»郑重声明:本网站文章均来源于原创和网络转载,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版权归心译翻译工作室和文章所有人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转载必须保留此段声明,并给出文章链接,否则我们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浏览首页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