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俊在国内外世界语界也享有盛誉。这是因为,由于他的博学和成就,早在1983年,60岁的李士俊经5位不同国家的院士共同推荐,当选为国际世界语研究院院士,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加入该组织的专家,国际世界语研究院是国际世界语界最高的学术机构,每四年选举一次,李士俊从1983年当选,连任至今。由于他长期从事世界语的教学,有着丰富的经验,1984年他又当选为国际世界语协会教育顾问委员会委员。1991年,中国政府为表彰他对世界语和中外文化交流所作出的特殊贡献,决定向他颁发国务院专家津贴。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他还连续多年担任全国高级翻译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2003年,在第88届国际世界语大会上他荣获格拉鲍夫斯基头等奖,以表彰他在文学翻译和文化教育工作中的贡献。2004年他在第89届国际世界语大会上当选为国际世界语协会荣誉会员,在国际世界语界,只有为世界语运动作出过特殊贡献的人才能享受这一殊荣。2005年在美国奥斯丁北美世界语大会儿歌创作比赛中获奖。2006年参加意大利佛罗伦萨第91届国际世界语大会文学比赛,他缩写的独幕剧《天鹅》获荣誉奖。
奇人成就探源
李士俊今年87岁,仍孜孜不倦地从事着中国文学的翻译工作,不久他新翻译的世界语版的《四世同堂》将与读者见面。研究这位大师的一生不难发现:他所以能在学术上获得如此巨大成就,是有其原因的。
在众多的原因中,“勤奋好学”可以说是他成功的最主要的原因。李士俊于1923年出生在河北省的一户清贫农家。11岁那年,他有机会前往山东济南哥哥家,全然不一样的城市文明使他大开眼界。明亮的电灯、航行的船只、力大无穷的火车头,让少年李士俊对科学和技术萌发了浓厚的兴趣。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他曾经用一辆自行车去换回一些自然科学书籍和一块磁铁,他的梦想就是像瓦特、爱迪生一样成为一名发明家。
1937年是一个不幸的一年,那一年他不仅失去了双亲,也失去了家园。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河北、山东,彻底打破了他想做科学家的梦想。为了不做亡国奴,他随济南一中的师生一起逃亡,14岁的他不得不踏上了漫漫的流亡之路。他们先后由山东步行到河南、湖北、陕西、四川等地,每天背负着沉重的行囊步行几十公里,虽然很累,但他们为了宣传抗日,组织了狂飙剧团,沿途进行演出。1939年,他们在成都北部的罗江县城安定下来。
流亡的生活让他尝到人生的艰辛和失去家园的痛苦,但未能泯灭他对知识的渴求。一天,他在一个小书摊上发现了一本书《世界语一月通》,这立即引起了他的兴趣,他毫不犹豫地将它买了下来,并在两周之内读完了它。更巧的是,就在此时,他在《新华日报》上看到重庆世界语函授学社的招生广告,李士俊和其他三位同学便决定报名参加学习。然而每人5元钱的学费却难住了这群穷学生,因为5元刚好是他们一个月的救济金。最后,四个人凑齐了5元钱,以“贾铭”写信给函授学社,请求给予照顾:给一份讲义,但是帮助他们修改四份作业。数天后,他们收到了著名世界语者许寿真先生热情的回信,学社不仅答应他们的请求,还给他们寄了四份讲义。从此世界语就同他的一生结下了不解之缘。半年后李士俊学完了函授世界语初级班,随后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中级班的学业。之后他开始用世界语练习写作,翻译一些简单的文章。
为了提高世界语水平,他需要世界语词典,但又无钱购买,于是他就向别人借来词典,用手抄写一份。李士俊做事一向认真,他的手抄本词典,既规范、又工整,犹如印刷的一般。功夫不负有心人,这项工作虽然很辛苦,但反而使他记住了许多单词,熟悉了世界语的句型、句法。那时,他非常崇拜懂得30多种语言并对世界语语言风格的创建做出杰出贡献的波兰世界语者卡贝(Kabe),崇拜世界语原作小说家和诗人尤利•巴基(Julio Baghy),崇拜诗歌翻译家卡罗柴(K. Kalocsay),他从朋友那里借来他们的作品进行学习,并用老办法手工抄写了尤利 • 巴基的中篇小说《秋天里的春天》和卡罗柴译作长篇叙事诗《勇敢的约翰》,从这以后,阅览世界语大师们的著作便成为他一生的习惯,他深刻地感到,多读名著是提高世界语水平的捷径。到北京工作以后,他浏览了全国世界语协会和中国报道社所有的世界语藏书,并认真地写读书笔记。可以说,国际上世界语大师们的作品对他的世界语修辞、文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为他日后的翻译和写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李士俊对学习世界语非常执着,即使身患重病也不忘学习。在上世纪40年代,由于从北方流亡到四川,长期的颠沛流离和贫困的生活使他染上了严重的肺结核。当时人们还没有找到治疗这种病的特效药,染上肺结核就如现在得了癌症,凶多吉少。但由于他认识一个医生项全申,他也是一位世界语者,项医生对这位有才华的年轻人的处境十分同情,在他的帮助下,医院方面同意给他免费治疗,而且用当时西方最先进的方法给他用药,就这样没想到世界语为他捡回了一条命,从此他对世界语更是一往情深。在住院期间,他不仅更加勤奋地学习世界语,还带动一些病友一起学习。
多年来李士俊还有一个学习世界语的好办法,那就是用世界语写日记,随时养成用世界语直接思考的习惯,这不仅使他熟练地掌握了大量的词汇,还训练了他的思维反应能力和口语水平,遇事能做到“出口成章”,使世界语成为他的第二“母语”,同自己掌握的汉语没有什么区别。翻开他厚厚的几大本日记,里面工整清晰的手迹,让人以为是一份份精致的印刷品。
李士俊的勤奋刻苦经常受到大家交口称赞。他喜欢骑自行车上班,几十年来,寒来暑往,风雨无阻。上世纪六、七年代,他每天得从东城的马神庙的住家到西城百万庄大街的单位上班,来回要花去两个多小时,“一寸光阴一寸金”,他觉得是一种浪费。怎样利用这些时间呢?
李士俊十分喜爱长篇叙事诗《阿诗玛》,在一次骑车途中,一个点子在他头脑里闪现:如果每天抄写一段诗句,边骑车边琢磨,天长日久,不就可以把它翻译完了吗?于是每天出发前,他就拿出一张纸片,在上面工工整整地抄出十多行诗句,然后揣在上衣口袋里。在骑车途中,有时掏出来看看,边骑车边思考,译完后记在脑海里,到单位后再把世界语译文写在纸上。一个月下来,他顺利完成了《阿诗玛》的翻译。英国作家威廉•奥尔德还把它的片段译文收在了他编选的《世界语新文选》中,作为中国民间文学的样品。用同样的方法,李士俊翻译了李季的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就这样在他的车轮下碾出了几部颇受好评的翻译作品。这就是我们的大师李士俊,几十年来,他年复一年,月复一月,用自己的汗水和特有的勤奋铸就了他在文学翻译和创作方面的成就!
成就李士俊的第二大原因是:《中国报道》杂志社为他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他从1950年调入该社起他长期从事翻译工作。在这里有世界语大师级的翻译家冯文洛、方善境,他可以以他们为师,学习他们的人品和翻译经验;
在这里他有机会翻译各种文体(散文、诗歌、戏剧)、各种内容(政治的、经济的、科技的、文化的、教育的、文学的)文章,得到多方面的锻炼,而且每个月都要按时完成翻译任务,几十年来完成的各种文稿数以千计;
在这里他可以浏览从国外寄来的各种各样的世界语书刊,从中不断吸取丰富的营养;
在这里他可以同编辑部和全国世协的同志一起接待来访的外国世界语友人,聆听他们的演说和优美的世界语发音;
在这里他有机会作为中国世界语代表团的一员出席在各国召开的国际世界语大会,使他能结交许多国际世界语界的大师和学者……
正是这个平台造就了李士俊!
改革开放为李士俊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也成就了他的辉煌,这是他成功的又一重要原因。经过几十年的学习、翻译和磨练,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李士俊已经成为中国报道社翻译部的主要业务骨干,随着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他的职务也不断地得到提升:由翻译部的副主任到总编室的副主任,最后晋升为中国报道杂志社和中国世界语出版社的副总编辑。此外他还担任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常务理事、北京世界语协会副会长、中国世界语刊授学校校长,并兼任全国世协会刊《世界》杂志的副总编辑。荣誉的增多使他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为了不辱使命,他更加努力地学习,更加勤奋地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世界语运动开始活跃起来,国际交往也日益增多。我们加入了国际世界语协会,两次在北京成功展开国际世界语大会,巴金、胡愈之、陈原先后当选为国际世界语协会荣誉监事会成员,我国在国际世界语界的地位也获得新的提高,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包括李士俊在内的中国世界语者,不出门就可以读到更多的外国世界语书刊,可以出席更多的国内外世界语大会,可以自由地同外国世界语者通信、交往,可以在国外发表自己更多的作品。李士俊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在此期间,李士俊于1982年率中国世界语代表团出席了日本世界语大会,1985年出席了德国柏林举行的世界语成人教育研讨会,1986年出席了第71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并作了关于中国民歌的学术报告(后来收入《佩雷斯教授纪念文集》),1987年出席了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72届庆祝世界语百周年国际大会,作了大会议题发言,并参加了在南斯拉夫萨格勒布举行的世界语国际文化节,担任语言评审委员。1993年参加了第五届太平洋世界语大会并主持了大会大学学术报告会,1995年参加了日本世界语之家成立周年庆祝大会,并访问了东京、大阪、名古屋、奈良等14个城市,作了关于中国诗歌、中国世界语运动等问题的演讲报告,1995年还参加了第一届亚洲世界语大会,并主持了大会学术报告活动,1996年访问了美国休斯敦世界语学会,并作了文化学术交流活动,2004年参加了第89届国际世界语大会,担任大会大学校长,主持学术报告会,并作了关于世界语发展的学术报告,2005年出席了第58届北美世界语大会,并作了关于世界语文学和中国文学的报告。这些活动既为李士俊的学术活动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又使他在国际交流中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
人们注意到:李士俊一生的主要译著和创作都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完成的,这正好说明改革开放为他的成长创造了更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又使他的聪明才智获得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我们为中国翻译界有李士俊这样的奇才而高兴,也祝李士俊先生翻译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为中外文化交流和世界语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文化中国-中国网 日期:2010年3月3日 作者:侯志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