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玉君(1907—1987),原名罗正淑,四川岳池县人。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1928年赴法国留学,1933年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归国后,于1935年10月至1937年7月任职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成为投身青岛早期现代教育的女性代表。在此期间翻译法国名著《红与黑》,出版后很快成为通行本,深受读者喜爱。
1933年10月,罗玉君与她的丈夫李珩一起回国,通过朋友引荐,时任国立山大文理学院院长兼数学系主任的黄际遇聘请李珩到山大任职,罗玉君与李珩一家三口到了青岛。黄际遇、蒋丙然前去码头迎接,当晚宴请了夫妇二人。彼时罗玉君因女儿幼小没有任职,直到1935年10月任职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讲师兼女生指导,讲授哲学概论。据《国立山东大学周刊》刊载:本大学鉴女生人数,较前增加,不可无人指导,爰聘罗玉君先生为讲师兼女生指导,文理学院新设哲学概论一学程,即由罗先生担任讲授。
从1930年到1937年,国立山大中文系只有两位女讲师,第一位是方令孺,第二位就是罗玉君。当时中文系师资力量可谓强大,教授有游国恩、姜忠奎、闻宥、丁山、老舍、胡鸣盛、黄孝纾等人,讲师有罗玉君、沈从文、萧涤非、彭啸咸、台静农等人。在青岛,罗玉君夫妇与黄际遇交往甚密,黄际遇在日记中详细记载了他们之间的交往情况。1936年2月13日:晨起清行囊,分广州者六件,归汕者二十余件,老鼠搬疆更相关也。晤智斋,即来宏成发补日记。为纫秋书手卷,写《直妇行》全首六百余言,以行草行之。心思二王(孟津、阳明)之意,欲出矣简劲清适而未能也。智斋来共饮几爵,亦索一轴以爪印之迹。晓舫玉君夫妇来(各资馈行粻)。值得一提的是黄际遇50岁生日时,罗玉君亲自拍照,为其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影像。
在青岛,罗玉君还参加了国立山东大学的许多学术活动,包括徐光启逝世三百年纪念会。“1933年11月24日,徐光启先生三百年纪念祭下午三时在科学馆举行。主会者大学数理学会,到会者数学物理两系全体师生,到会者蒋右沧(李珩代表)、教育局王科长、赵太侔、杜毅伯、赵涤之、罗玉君。”1936年11月28日,国立山大校务会议通过设立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的决议,罗玉君与校长林济青、汤腾汉、汪公旭、宋君复、张紫雏、王秩疆、王文元、邓初、施畸、叶方哲组成委员会。
也是在国立山东大学期间,罗玉君坚持翻译司汤达的《红与黑》。《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第一部重要的现实主义杰作,对19世纪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罗玉君早在1932年与《红与黑》结缘。她当时在法国巴黎大学,为了文学预读心理分析学,听从乔治杜马先生的建议,买来经典作家集版《红与黑》上下册,热情地读了起来。罗玉君读了一遍后,便有意把它翻译成中文。因当时忙于写博士毕业论文,她只译了五六章,翻译工作就搁置了。
1933年罗玉君到青岛后,又着手开始翻译《红与黑》。她曾这样回忆:“一直到一九三二年我结婚,一九三三年我回国,定居在绿油油的青岛后,我又才重理就业。那时我在山东大学教课之暇,总是临窗伏案,做这种翻译工作。不料七七事变起了,卢沟桥的炮声,不但毁灭了我们青岛理想的乐园,也打断了我的《红与黑》译本的繁华的梦幻。”
《红与黑》这部近50万字的小说书晦涩难懂,涉及繁多的历史背景、宗教典故,要求译者必须翻阅大量资料以注释,可以说“工程浩繁”。“为了克服译书的困难,罗玉君参照了各种法文版本,也参考了《红与黑》的英译本。翻译实际是一种再创造,除了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外,译者本身的文学素养和写作风格也会融入译作之中。”
罗玉君译完《红与黑》已是抗战后期,烽火燃遍半个中国。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军过了黄河侵犯山东,山东大学不可避免地受到战争的影响。11月,教育部令山东大学南迁,代理校长林济青组织全校师生从青岛撤退。此时罗玉君夫妇离开国立山东大学,她先后任成都华西大学、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51年起,罗玉君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抗战期间,罗玉君在迁徙流离中,一直把《红与黑》的译稿带在身边,经过数年的努力,终于在1947年夏天全部翻译完毕。1948年夏天,她又进行了全文的校对与部分的抄写。罗玉君曾回忆说:“今年暑假,成都多难。在米荒水灾之中,我一直与《红与黑》做着好朋友。每天写得腰酸,写得手软,写得朵朵的黑云,从我眼底飞来飞去。但是我决心要把这个难产的孩子哺育成人……我不敢说我的《红与黑》是名作名译。但是这译本的工作,经过了我的少女时期,少妇时期,它的年龄比我的长女还大三岁。这不能不算是我的生活史上的一个纪程碑。因此我珍重这译本。”
罗玉君的《红与黑》译本,1949年由正中书局出版,至今仍不断出版,发行量多达数十万册,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她的译文不仅保留了原作人物的语言个性,而且较好地保留了原作的鲜明节奏。此书的翻译奠定了她在法国文学翻译上的地位。”赵瑞蕻评价罗玉君的译本“译笔生动流畅,在我国普及《红与黑》这本杰作方面,罗女士做出了贡献。”
罗玉君还翻译了乔治·桑《安吉堡的磨工》、雨果《海上劳工》、莫泊桑《我们的心》等作品,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很大贡献。1987年8月20日,罗玉君因脑溢血,病逝于上海华山医院,终年80岁。
来源:齐鲁晚报 日期:2021年6月11日 作者:张洪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