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翻译资讯 » 首届中国青年文学翻译家论坛在宁召开 多位专家学者发表真知灼见

首届中国青年文学翻译家论坛在宁召开 多位专家学者发表真知灼见

发布日期:2023-03-24      阅读数:637 次

近日,首届中国青年文学翻译家论坛“创造文学的汉语和汉语的文学”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多位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共同参会,发表真知灼见。
致敬外国文学翻译,首次聚焦青年文学翻译家

“我是做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从某种意义来讲,我欠外国文学一个道歉。”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心主任何平在题解论坛主题“创造文学的汉语和汉语的文学”时开门见山地说。“从我们的现当代文学研究角度来讲,并没有把翻译文学作为一种“汉语文学”。我们今天的题目,其实是回到了我们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思考翻译文学对于文学的汉语和汉语的文学的影响。”何平认为,翻译文学不仅参与创造现代文学,同时也参与到现代民族共同语的建构,和中国现代文学一道共同创造文学的汉语。

译林出版社社长葛庆文在发言中回顾了译林出版社做外国文学出版引进与中国原创文学的历程。“从建社伊始,译林文学出版的所有实践,都是在围绕文学出版的多元化,我们思考的核心问题,是世界文学的种子如何在中国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如何与中国文学互相成就、交相辉映。”

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贲国栋在致辞中说道:“青年文学翻译家是一个思想活跃、视野开阔的群体,是世界文化交流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常态化的青年文学翻译家论坛的举办,将有利于提升新时代青年文学翻译家的职业素养,助力更多青年文学翻译家成长。”

一直深受译林所出版的外国文学作品影响的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毕飞宇在讲话中回忆了自己与外国文学的不解之缘,以自己的切身经历,阐释了翻译文学如何改变了人生轨迹,又滋生了自己的汉语写作。“一个时代翻译好的时候,一定是好时代。在座的文学翻译家拥有让自己本土的文明与世界文明互鉴批判的能力”,这项工作“特别有意义”。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朱晓进也对这一观点深表赞同,他说,“整个中国语的发展,尤其是现代当代文学的发展,与整个中国的文学翻译是分不开的,文学翻译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但是更大程度改变了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的命运。文学翻译活动传达出的中国文学向世界敞开胸怀的重要的信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当中,文学翻译体现出当代中国文化的开放包容。”而我们提倡建立命运共同体,“文化交流和互融互通必不可少,文学发展也是如此要广泛吸收借鉴世界上的一切进步文学的因素,让世界文学不断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艺术养分。同时,中国文学也以自己甘甜的乳汁反哺世界文学,为世界文学的发展源源不断地作出中国贡献”。

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寻找或调制出一种张力

“由其他语言译成汉语的外国文学,构成了当代中国‘汉语的文学’的一部分,与汉语原创文学和国内译成汉语的少数民族文学形成相互映照和影响的关系。”《世界文学》常务副主编、英语译者叶丽贤表示,“如今国内读者已经有多种多样的渠道(包括对原文的阅读)深入接触外国文学,对外国文学的译介很难像改革开放初期那样引发文学理念的变革。但倘若作品的情节、思想、思路、章法、意象、隐喻、句法、调性、知识点能进入包括作家群体在内的国内读者的阅读视野,对他们有所触动或启发,赋予重新打量自身处境的眼光,并进而在某个环节或层面影响他们的写作,或影响他们的人生选择,这都可以算是渗入广义的‘汉语的文学’里,成为其骨血或肌理的一部分。”

作家小白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指出,“所有的语言都是混合的,没有一种语言是单一的、慢慢发展出来的。从广义来讲,所有的语言的交换、混合本身就是一种广义的翻译过程。”而中国现代文学跟翻译文学的关系,在中文里面怎么吸收外国文学,“这是一个相互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对翻译家来说,需要去把握读者的接受度,调整语言”。翻译的这一道工序加工后,其实是“把一些外国文学中的表达方式,用中文化表达出来。怎么样去让中文更好,需要作家和翻译家一起共同努力”。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西语译者范晔以自己翻译的古巴作家因凡特《三只忧伤的老虎》为例,坦言作家在词语方面的实践对于译者的汉语实践来说,是一巨大挑战。需要译者具有很强的汉语转化与表达的能力,甚至需要创造能力,而自己对这类实验性较强的作品的语言实践,还需要继续精进与探索。

同为西语译者的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张伟劼在做翻译时,“会有意识的把汉语当成是一种书面的、文学的语言”,同样逼着自己“重新学汉语”,因为他也要“不断确认这个词语能不能这样使用”。同时,他非常重视方言,因为它代表了汉语的另外一种可能性。“做翻译,是重新认识汉语的过程。”

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译者韦清琦着重强调了“信息对称”的重要性,他以南京“世界文学之都”和科举博物馆的英文翻译为例,指出翻译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应该尊重地方的精神,体现真正的文化内涵,不能一味求高大上,而是应体现地方性。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德语译者李双志和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讲师、英语译者朱绩崧共同回应了韦清琦的“信息对称”原则。李双志坦言,作为译者,需要不断地学习,在中文和外文之间不断跳跃,像是出入于不同语言的修炼。朱绩崧则指出目前文学翻译存在的核心问题,还是出在“信、达、雅”的“信”上,译者应充分理解原作的含义,以相对简洁的语言去体现出原作者本来的意思。

人类在翻译文学时,依然具有不可替代性

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作家、英语译者黄昱宁一直密切留意并追踪着世界青年文学创作的趋势,她表示,“全世界我觉得可能都是在寻找一种年轻的声音,既是符合如今时代最典型的互联网的特征,又产生某种意义上的承接关系。”

作家、英语译者于是敏锐地感受到了世界文坛和世界图书市场的动态变化。她提出:影视类书的翻译,到底属不属于文学翻译?以及,一些双语写作的作家,她们对于自己作品的翻译,有更多的发言权和自己的意见。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译者对自己译本,到底有多少发言权?面对炙手可热的ChatGPT的挑战,文学翻译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都是富有当下时代特点的话题。

对于人工智能带来的“人心惶惶”,作家小白认为,有些东西是机器翻译无法做到的:机器无法理解原作者写这句话的意思,写这个人物的意思,整个文本的意思,而这需要翻译家去揣摩与把握。这是文学翻译可以继续存在的理由。黄昱宁也表达了类似观点,机器翻译目前还是基于大量的数据库,对于有规律的、有套路的文本来说,它可以成为有利的工具,但是对于真正的文学而言,技术翻译依然存在瓶颈,不能完全取代,尤其在面对字词的选择、语法结构、信息的匹配、表达效果等时。技术固然发展,但人类在翻译文学时,依然具有不可替代性。

于是发现,现在很多作家的写作也受到了新媒体和科技的影响,所以现在的文本变得比较简单化,“比较召唤翻译,渴望被翻译,而且被翻译成不同的语言文字的气息。同时,它们甚至渴望被机器翻译”。当这种文学出现在读者面前时,“互动又加深了一次,又形成了读者”。

“这是一个青年译者大有可为的时代。”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译者但汉松认为,出版社、出版人、编辑、译者、大学老师、作家,还有很多文学者……所有这些构成了行动的网络,把文学的汉语和汉语的文学带到各种地方,“希望这种热爱,能让大家一起努力,把这张网编织得更大更牢。”

中国作协创研部理论处处长、中心副主任岳雯最终总结道:“文化是一代人共同创造的,我们这一代人如果没有给历史创造新的东西、没有提供新的美学经验,后来人会说我们这一代人空空如也,是被浪费掉的一代。每个人都是链条上极其紧密的一环,无论是语言还是思想都可能会构成创造的一部分。有这样的主体意识之后,才可能结成一张紧密的网,真正创造新的语言,创造新的汉语文学。”

来源:网络 日期:2023年3月24日

英语翻译

心译翻译工作室



»郑重声明:本网站文章均来源于原创和网络转载,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版权归心译翻译工作室和文章所有人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转载必须保留此段声明,并给出文章链接,否则我们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浏览首页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