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工作影响重大
在自治区人民政府从事翻译工作责任重大,工作任务也十分繁重,中央、国务院、自治区政府的文件都要翻译成维吾尔语言文字,有些急件需要连夜翻译,在过去文山会海的情势下,我们翻译处十几个同志几乎常年伏案加班。我除了担负一些应急任务和主席重要讲话的翻译任务外,主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审核把关,所有的译件都要逐字审核后签字负责。翻译业务主要有四项工作:维文字翻译成汉文字、汉文字翻译成维文字(这项工作业务量最大)、口语维翻汉、汉翻维。一个称职的翻译对各项业务都应该得心应手、准确无误,但实际工作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有的维吾尔语水平较高、有的汉语水平较高、有的文字翻译好、有的口语翻译好,遇到不常见的成语或古典诗词许多人会感到很难准确把握。作为处领导我还必须从实际出发对翻译处的同志们在业务方面进行集体或个别的培训指导。
翻译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和有深远影响的事业。往远里说,没有上世纪初一些觉醒知识分子的翻译介绍,马列主义思想也到不了中国。从现实看,像新疆这样少数民族聚居的自治区缺少了翻译工作就不能保证政令畅通。翻译工作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各民族文化沟通、科学普及、思想交流、感情融汇、加强团结等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正是有了新疆的各族翻译工作者,才保证了宪法赋予各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力,才更好地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思想。
民族是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形成的,也会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长期存在,语言文字是民族存在的重要特征。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新疆的老一代领导王震、王恩茂等对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历来都非常重视,也实行了许多好的办法、形成了一系列好的制度,我们应该坚持和发扬。过去翻译队伍中有许多汉族同志,现在基本上都是少数民族,这不是一个科学的结构,不利于各民族之间互相学习和语言文字上的优势互补。著名军旅作家周涛2010年11月10日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阿不都的诗及文化交融》的文章,有感于哈萨克族青年用汉文写出精彩的诗篇,他提出一个问题:“几十年来几乎没有过可以用维吾尔语或哈萨克语写作的汉族作家,这不能不说是新疆各民族文化交融过程中的重要缺失。”他提的这个问题很值得深入研究。
翻译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可是很多人却只把它当成一种依附性行业,有发展前途的翻译人员改行的不少,没有稳定的翻译队伍是很难提高整体素质的。我觉得应该从两方面入手解决翻译队伍长期存在的问题:一要发扬翻译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充分认识翻译工作在新疆的重要作用;二要从长远考虑制定有利于翻译事业发展的激励政策,给新疆这样少数民族地区的翻译工作者应有的地位和荣誉,从招生源头开始就要有符合翻译学科特点的筛选标准,严把准入关,注重从实践中培养翻译人才。新疆的翻译工作者很多集中在党政机关,鉴于这项工作的专业技术性,应该有一个科学的管理办法,完全套行政级别不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我1951年开始学习维吾尔语言,1952年在皮山县土改工作队正式从事翻译工作,后任和田地委翻译科长、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翻译处长、新疆经济报副总编(负责维文版编审)至2006年完全退休,从事维吾尔语言文字翻译工作近60年并为此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1990年被授予翻译行业最高职称——译审,1968年获得自治区先进工作者称号,1981年获得自治区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2007年中国翻译家协会授予我资深翻译家称号。我曾在《语言与翻译》等刊物上就翻译的标准界定、维汉语连词的翻译等问题发表过学术论文,应邀在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就维汉语疑难句的翻译等给学生授课,曾是自治区翻译行业职称高评委成员。2006年6月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维汉大字典》我参加了编写工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信、达、雅”是翻译的最高境界和衡量标准。这个概念还是19世纪清朝思想家、翻译家严复首先提出来的,至今不仅没有被突破,而且越来越成为翻译界的共识。严复说:“译事有三难:信、达、雅。”信——真实,忠于原意;达——准确,用词遣句要妥帖;雅——精致,有文学性。对一个翻译工作者来说,达到这三条标准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每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传承、语言特质、审美观念都不尽相同,把一个民族的作品翻译介绍给另一个民族,不仅要看得懂,还要顺畅地体味原作表达的思想内容,常常需要寻觅不同民族地域、习俗、语境的平衡点,这就体现了翻译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
翻译是我的终身职业,能在新疆当翻译,并为政令的上传下达、各民族间的文化沟通交流、加强民族团结贡献绵薄之力,是我一生的荣耀。
来源:新疆日报 日期:2016年3月10日 作者:郭志刚(口述)马秦(记录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