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BBC中文网5月31日报道,美国汉学家芮效卫(David Tod Roy)于5月30日在美国芝加哥去世,享年83岁。芮效卫是芝加哥大学荣誉退休教授,他曾经用30年时间将《金瓶梅》译成英文出版。
2013年12月,芮效卫翻译的《金瓶梅》(The Plum in the Golden Vase)最后一卷出版,全书共全五册,总长达2500多页。当时已经被医师诊断罹患“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俗称的“渐冻人”)的芮效卫说,很开心自己能够“活”着完成这项工作,这套《金瓶梅》将是他此生最后一本著作。
芮效卫1933年在南京出生,其父芮陶庵(Andrew Tod Roy) 是美国长老会在中国的传教士。他的弟弟芮效俭(J.Stapleton Roy) 也在南京出生,芮效俭曾在九十年代任美国驻华大使。
“1930年代,我的父母以长老会传教士的身份前往中国,他们先在北京生活了两年,并在那里接受高强度中文学习。我的父亲学习语言非常具有天赋,他很快就以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的身份用中文做讲演。1932年,我的父母搬到了南京,1933年我在南京鼓楼医院出生。1936年,我们全家回到美国休假。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的时候,南京大学搬到了四川省首府成都,我们也于1938年返回中国,并在成都一直住到1945年。”
2013年,芮效卫在芝加哥大学人文学院出版的校园半年刊《TABLEAU》上回忆了自己在中国的童年,“我的童年时代非常动荡。1938年至1939年,日军空袭成都,每个礼拜总有五六次。幸运的是,那里有非常好的防空警报系统,空袭的时候我们就在院子里的防空洞里过夜。当时我读的是加拿大的学校,学校后来关闭搬到了乡下。我的弟弟(芮效俭)和我就由家庭教师来教,他们是成都其他大学各大院系的老师。从1939年到1945年,我们没有受过正统的学校教育。”
抗日战争胜利后,芮效卫随全家返回美国,因为父亲要回普林斯顿大学读博士学位。1948年他又和全家一起回到南京。这时内战已经全面爆发,即便南京和上海也即将处于前线。但芮效卫父母决定留在中国。“我的父母决定,既然他们是以传教士身份来中国,他们的职责就是传递他们的信仰,不该理会政治环境。他们决定看看能否坚守下来。”芮效卫回忆,当1949年5月,解放军解放上海时,他所就读的美国学校里400个学生只剩下了包括他在内的16人。当解放军进城的时候,他正在参加10年级几何考试。
1949年至1950年,芮效卫全家住在南京,那里没有西方学校,只好由大学教授们来教芮家兄弟。“我弟弟和我可以说非常流利的中国话,我们都是从生活的环境中习得的,但我们都不会读写中文。”芮效卫回忆说,当时母亲雇了个专业家庭教师来教他和弟弟中文。半个多世纪后他还能记得他的名字叫赵雅男(音同),他曾帮助赛珍珠翻译《水浒传》。
在这位家庭教师的教导下,芮家兄弟重新学习中文,在那个时候芮效卫才发现自己完全被这门语言迷住了。1950年,17岁的芮效卫在南京秦淮河边一家二手书店找到《金瓶梅》,从此与《金瓶梅》结下不解之缘。他称自己从1950年起就一直是《金瓶梅》的学生。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日期:2016年6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