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译者名家 » 一位立志不当翻译的翻译者

一位立志不当翻译的翻译者

发布日期:2017-02-04      阅读数:1855 次

从小学习英文,但是到了40岁还是聋子和哑巴,因为所学的是“哑巴英语”。

翻译者,是把一种语言文字变为另一种之谓也。照这个定义,1956年,我在大学二年级就做过了。

上世纪50年代,国内所有大学一律学俄文,而不管你以前所学的是何种外语。我心里颇不以为然,依然坚持自学英语。

1956年寒假,我从图书馆借来一本英文原版的地貌学教科书,有厚厚的几百页,图版、照片非常精美。我一头扎进去,上午查字典,下午笔译,第二天整个上午背单词。这样苦干了一个寒假,在20天里,记忆里增加了2000多个专业词汇,在笔记本上翻译了两三万字,这不就当了一回翻译吗!那年我刚满18岁。

此后的二十多年里,我也曾搬着字典,翻译过一些东西,有的甚至还印成了铅字,但还不敢以业余翻译自居。

真正当业余翻译,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

1978年的一天,北大地理系领导突然通知我,让我加紧复习英语,参加学校举办的英语考试,作出国进修的准备。“文革”中,英语学习已中断了10年,岂是短短几天内就能复习好的!何况,那时候所谓出国,也还是“镜中花,水中月”的事。于是,该干吗干吗,到时赴考便是。

也许是因为精神放松,笔试结果出来,成绩还不错,七十多分,够格!接着是口试,一开头就让我发了怵。主考官在照例问了姓名之后,还问我:“What are you?”什么?我从小只学过“How are you?” 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What are you?”我回答:“I’m fine, thank you!”闹了个大笑话。主考老师告诉我,那是问“你是干什么职业的”。咳!“I’m a teacher.”不就完了吗!幸而接下来的朗读表现还不错,虽不能说是字正腔圆,但自信还不算怪腔怪调。后面的课文问答和自由交谈也还算有来有往,顺利过关。

没想到出国进修还真有其事,我1979年至1981年出国进修两年,属于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访问学者。访问的国家是以环境保护著称的瑞典,学校是有五百多年历史的乌普萨拉大学。当地说瑞典语,但以英语作为工作语言,我的口语水平自然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远非轻松自如。因而曾和朋友们相约,回国后绝对不能充当口译,因为咱们这些“半路出家”的人,水平如何,自己心知肚明。


来源:天津日报 日期:2017年2月3日 作者:黄润华

心译翻译工作室



»郑重声明:本网站文章均来源于原创和网络转载,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版权归心译翻译工作室和文章所有人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转载必须保留此段声明,并给出文章链接,否则我们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浏览首页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