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梦与真——许渊冲自述》,是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迄今为止最完整的人生自传。该书不仅展示了许渊冲将近一个世纪的追梦历程,更以坦荡的胸怀,如实记录了他与著名翻译家赵瑞蕻、王佐良以及江枫、许钧、陆谷孙等翻译家围绕翻译的“真”与“美”、“神似”与“形似”等涉及翻译核心的问题展开的大论争,一字一句均可见作者的真性情。
94岁动笔完成自传
自首期《朗读者》经央视播出后,很多观众都深深记住了“许渊冲”这位翻译大家的名字。据了解,许渊冲1921年生于江西南昌。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1944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文学研究所,1950年获得巴黎大学文学研究文凭。毕生致力于翻译工作,在国内外出版《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莎士比亚选集》《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约翰·克里斯托夫》等中、英、法文学作品120余部,是中国诗词英法韵译的唯一专家。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2010年获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大奖。2014年获翻译界最高奖项——国际译联“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系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
《梦与真——许渊冲自述》讲述了一个个人梦想与家国理想高度统一的知识分子的追梦人生。该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二十二个章节。第一章节“源头活水”到第十二章节“巴黎大学”记述作者求知寻梦的人生经历;第十三章节“初露锋芒”到第二十二章节的“创办一流大学”讲述梦想一步步变成现实的过程。“我这一生最重要的就是不断取得知识,不断付诸实践,这样才能对人做出贡献,自己也得到乐趣。”这就是许渊冲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内心的真实写照。
河南文艺出版社编辑牛文丽认为,所谓大家,在一般人的理解中,都是金声玉振、功成名就之人,读者往往只是读到其著作,很难了解成就和荣誉背后的故事,容易产生可望而不可即之感。在《梦与真——许渊冲自述》一书中,许渊冲运用第一人称,贴心地娓娓絮语,诚恳坦荡,不遮不掩,完整地呈现其精神内核,甚至不吝袒露自己内心的孱弱、纠结与无奈,写出了有欢笑有眼泪、有鲜花有荆棘的丰满人生,没有给人以学术名家高杳难及的距离感。
牛文丽表示,如果说许渊冲的学术成就和社会影响是“硬料”的话,那么,其家学渊源、师承关系、爱情与婚姻等话题则相当于“软料”“碎料”,多向度地折射出他的生命色彩。比如许渊冲讲述了家人对自己的启蒙教育和影响,是母亲影响了他译诗的“音美”;父亲则影响了他译诗的“形美”。又介绍通过集邮、打桥牌等爱好提高自己的译文水平。再有,还坦诚地讲到自己译林徽因的《别丢掉》是因为暗恋女同学。
“更为可贵的是,许渊冲从94岁动笔,以每天1000多字的速度,历时一年,完成了这部作品,用饱满的笔墨翔实全面地讲述自己的成长履迹与心路历程,其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读者从中认识到怎样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全世界的美。这也是该书出版价值之所在。”牛文丽说。
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
作为有史以来将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许渊冲在翻译理论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牛文丽向记者介绍,许渊冲的 “三美”理论在翻译毛泽东诗词、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及《罗密欧与朱丽叶》《红与黑》等作品中充分运用。所谓“三美”理论,即音美、形美和意美是翻译的最高境界,三者成相互依靠、相辅相成的美。没有音美和形美,意美就无从体现;而脱离意美,音美和形美就成了空洞的美,毫无意义的美,在翻译时,把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体现诗词的整体美。在三者不能兼顾的情况下,许渊冲提出“从心所欲,不逾规”,通过变通和补偿的途径,最大限度发挥译语的优势,使读者能“知之、好之、乐之”。如书中所写:“我把几千首中国诗词译成英、法韵文,都是按照这个原则。这样就把中国的东方美转化为西方,甚至全世界能共享的美了。”
许渊冲自信地认为中国人能更好地翻译中国诗,如书中所写:“英国伦敦大学Graham 教授和美国哈佛大学Owen教授都译过李商隐诗,但是错误百出,他们胡说什么不能让中国人把诗译成英文。实际上,英、美教授远远不如中国译者。”“中国人翻译《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证明了徐志摩的话,只有中国人能译好中国诗。”
牛文丽表示,除了如实地把细节经历与人生成就结合起来,许渊冲在书中还揭示了众多历史事件的真相和许多名人的精神风貌,可以说为中国现代文化留下了具有史料价值的一笔财富。
来源:深圳商报 日期:20174月23日 作者:魏沛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