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俄语翻译界泰斗级人物高莽先生10月6日晚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1岁。他的女儿对外发布了父亲去世的消息。70年来,高莽为读者奉上了普希金、莱蒙托夫、托尔斯泰等众多名家经典的中译本,其中包括1947年翻译的剧本《保尔·柯察金》,2015年翻译的诺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锌皮娃娃兵》。高莽离休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任《世界文学》杂志主编。
高莽本名宋毓楠,1926年生于哈尔滨,从小热爱俄罗斯文学与艺术,从事外国文学研究与翻译时,常用笔名“乌兰汗”,作画时均署名“高莽”。1943年,17岁的高莽翻译了屠格涅夫的散文诗,这是他公开发表的处女作。1947年,他翻译了苏联作家班达连柯根据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改编的剧本《保尔·柯察金》,该剧曾在哈尔滨首演,随后在全国各大城市上演,轰动一时。2011年,高莽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3年11月,凭译作阿赫玛托娃的叙事诗《安魂曲》荣获“俄罗斯-新世纪”俄罗斯当代文学作品最佳中文翻译奖。2015年,年近九旬的高莽还翻译了诺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锌皮娃娃兵》。除了译作和多部随笔集,高莽还爱画画,所绘普希金、托尔斯泰、高尔基等人的肖像多次在俄罗斯展出并为外国文学馆或纪念馆收藏,《锌皮娃娃兵》简体中文版扉页上的作家漫画像即出自他之手。
高莽对翻译一直精益求精,1950年,当他翻译的《保尔·柯察金》话剧在北京演出时,他才发现对话中东北腔太浓了,“相当刺耳,那时我才理解,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艺术,不是每句话都可以印在书上或搬上舞台的。”此后,他一直认真学习名家译著。
因为高莽笔名有数十个之多,还出过一个段子。1949年,最早译介普希金与高尔基的翻译家戈宝权路过哈尔滨,发现报纸上有9位当地学者翻译的有关苏联文艺问题的文章,于是把这9个译者的名字记下来,提出要跟他们交流座谈,结果只来了高莽一个人——那些都是他的笔名。还曾有本杂志因为疏忽把高莽的名字弄成了“高葬”,编辑吓得够呛,可是高莽根本没放在心上,后来干脆以“高葬”为笔名写了篇稿子,还得了奖。
高莽和夫人孙杰同年,都属虎,因而自称是两只老虎,连他们的家也被戏称为“老虎洞”。去世前一年,高莽已经全身是病,记忆衰退,记不得“老虎洞”的地址,思维不能集中,走路晃晃悠悠,视力衰退,双耳失聪。可是,当他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画像时,却浑身充满了活力和干劲。当时他写道:“奥斯特洛夫斯基只活了32岁,其身残志不残、顽强拼搏的一生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我仿佛明白了:人是否衰老,是否死亡,不完全取决于年龄,更重要的还取决于他的事业、他的精神。”
来源:每日新报 日期:2017年10月8日 记者:仇宇浩
心译翻译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