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学习过外语的人,在他的工作经历中都或多或少会从事过翻译工作(这里的翻译包括笔译和口译)。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在北京外国语学校学习日语,经历过文化大革命,1974年外校毕业后在明光中学当教师,1977年恢复高考考上北京外国语大学(当时叫北京外国语学院),然后留校任教,再到后来出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1989年回国后继续任教,至今已有五十多年。而我正式发表翻译作品是在1980年。
记得当我拿到刊登了自己翻译的第一篇文学翻译作品的《外国文学》杂志(1980年第6期、日本作家神户武藏<かんべむさし>的小说《氢气制作法》)时,心情好不激动。在这种激情的鼓舞下,我又接连翻译发表了日本推理小说作家日下圭介的推理小说《蜜蜂与绣球》(连载于1981年《春风》杂志第3、4期)、日本纯文学小说作家山口瞳的小说《夫妻百岁》(刊载于1982年《外国文学》杂志第5期)。后来,由于学习和工作的原因,就没有再继续做文学翻译,只是在2007年应日本文学家宫泽贤治的研究学者、日本法政大学王敏教授的邀请,翻译了宫泽贤治的短篇小说《滑床山里的狗熊》(刊载于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宫泽贤治杰作选》)。而大部头的学术性著作翻译,是在1999年与我的大学同学、东京工业大学刘岸伟教授一起合作翻译出版了日本学者平川祐弘先生的《利玛窦传》(光明日报出版社)。
从事口译工作,则是到了我日本留学回来后。当时中日关系史学会的学术活动非常频繁,由于我与当时的杨正光秘书长的关系很好,从1990年至1995年我承担了学会组织的学术报告会的口译工作(翻译形式是即席交传翻译)。其中的学术报告人既有像竹内实、平石直昭、秋山虔、池田温、叶芳和等这样的著名学者,也有像山崎丰子这样的著名作家。从翻译的内容来看,涉及到中日关系、思想、政治、经济、社会、哲学、文学、文化、民俗、法律、历史、科学、技术等方方面面。同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日两国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各种学术研讨会频繁举行,社会上对日语同传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通过与人民日报社、日本经济新闻社、中日友好协会、中华日本学会等各种组织学术研讨会机构的关系,这时起我也不断参加各种形式研讨会的同声传译工作。
这些翻译实践活动锻炼了我的翻译水平,扩大了我的视野和知识范围,也使我认识到,翻译工作真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如果没有大量的实践机会,没有体会到在紧张的同声传译的工作中,什么叫满头大汗,什么叫大脑出现了空白,可能就很难得到真正的磨练,也就很难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我也深刻感受到,要做好笔译工作,尤其是要做好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就像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先生说过的那样,一定要对原作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译者不深刻的理解、体会与感受原作,决不可能叫读者理解、体会与感受。”同时,在翻译工作中,我觉得我国的外语教学中没有正规专业的翻译教育和培训(当时还没有现在发展起来的翻译硕士专业),这不利于培养高精尖的翻译人才;在现场的翻译中,也没有一个较为客观的翻译水平鉴定,从而造成了实际翻译工作中鱼龙混杂、滥竽充数的现象。
就在这种情况下,2003年“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工作启动,我也有幸参加了这一工作。十五年来“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为考核和选拔我国优秀的翻译人才,为确定我国翻译人才水平的标准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借此我想根据自己十五年来参加出题、审题和阅卷等相关工作的体会,就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应该考什么、如何考以及参加考试的人员应该如何对待考试和如何看待自己翻译水平等问题谈一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如前所述,翻译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要求从事翻译的人员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广博的知识等综合实力。所以,我认为考试一定要从这两方面进行考核。
首先要考核应考人员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为如果没有一个坚实的外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是无法胜任翻译工作的。目前考核综合语言能力的考查方法,实际主要考察的是应考人员对外语的理解能力即读解能力和听解能力,而对于外语的表达能力即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在“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考查。其次是要考核应考人员的实际翻译能力。这方面要考查的内容又分为笔译和口译。目前考核翻译能力的形式分别按照不同级别考查了应考者的中译外和外译中的翻译能力。但是,实际上要求翻译人员要具备有能够对应各种专业内容的翻译水平才是一个真正的、合格的翻译人才,可是由于每次考试时间和试卷容量的限制,不可能在一次考试中出现太多的内容,因此在实际考查中还是存在着某种偶然性的(即不同的试卷内容会偶然适合或不适合某一应考人员的专业而使其得分或高或低)。另外,还有一个对于翻译人员来说非常重要且学习外语的人员容易忽视的问题,那就是自己的母语水平(即我们的汉语水平),但是在目前的“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中并没有这一部分(也许有人会说,我们从应考人员的外译中的答案中就能够看出他的汉语水平,但笔者认为这里所说能够看出他的汉语水平只是根据其译文看到的结果,并不等于考查了他的汉语水平)。所以笔者认为,从如何真正全面考核应考者的综合翻译能力(其中包括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实际翻译能力)这一点来看,我们的“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还有待进一步改善。要认真思考我们通过考查什么内容才能真正考查出应考者的真才实学,同时也能使即使没有达标的应考者通过考试检验出自己的缺陷和弱项所在,经过进一步的努力再次挑战时能够顺利通过考试。
对于应考人员来说,就是要认识到语言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而笔译水平的提高尤为如此,因此其实并无捷径可言。其实“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就是对你的中外文功底的一次综合考察。为此你从平时起就要注重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要多读一些经典的、有水平的文章,像日本《朝日新闻》里每天都刊载的「天声人語」这样的栏目就很值得参考。另外还有一些报刊的新闻报道、社论以及《人民中国》等杂志的经典文章、文学名著的经典段落等都是提高读解能力的重要素材。听解能力的训练,目前也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资源,同样是要能找到锻炼提高自己听解能力的材料。在提高外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翻译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平时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翻译练习。在口译方面,可以自主地做一些“影子练习(シャドーイング)”,即跟着自己找到的语音材料诵读,以提高自己的语速和反应。再有就是要与时俱进地关注国内外发生的新生事物的中外表达方式,并且注意随时积累(因为这些东西有很多是各种词典与教材中来不及整理出版的内容)。记得笔者曾经参加同声传译的时候,有一位日方的优秀译员,她手里总有一本珍贵的笔记本,其中记满了她平时日积月累的各种重要表达方式,我们戏称这是她手中的「虎の巻(秘诀集录,来自于我国古代秘传兵书《六韬》中的“虎韬之卷”)」。正是她手中有了这样一本秘诀,而且是在不断丰富的秘诀,所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她都能做到从容不迫,沉着应对。另外,还需要不断提高和磨练的就是你的母语水平。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你忽视母语水平的不断提高,那么母语水平的限制将成为你外语翻译中的最大瓶颈。
当然,在这里我还想说的是,即使是通过了“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其实也不意味着你就是一个合格的、优秀的翻译人才。翻译水平还是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和摸爬滚打。同时,要胜任多面手的翻译工作,要努力做到成为一个而提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论古今中外样样精通的杂学家。对于文学作品,要像傅雷先生提倡的那样,要能“融化”到作品之中去,才能将原文所具有的“风格”翻译出来。“要不在精神上彻底融化,光是硬生生的照字面搬过来,不但原文完全丧失了美感,连意义都晦涩难解,叫读者莫名其妙。”
在我们人类社会,当两个语言不同、文化各异的民族开始交往之时就产生了“翻译”,因此有人给翻译送上了一个崇高的名称——她是连接不同文化的一条“黄金锁链”。中日两国之间产生翻译的文字记载,最早可以追朔到成书于公元280年左右的《三国志》中的“魏志倭人传”。从那以后1700多年来,翻译工作为搭建中日两国之间友好交流的桥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尽管当今“AI(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机器翻译的手段已经在突飞猛进地发展,许多简单、平淡的语言已经可以由机器翻译取代,但是人所具有的情感和智慧是很难为机器所取代的。“翻译”只是我们用以促进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民族之间交流与沟通的手段,而我们的目的是要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与信任,只有充满智慧和情感的人工翻译,才能使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创造出幸福、美满的和谐世界。
最后,我想用自己对翻译工作的理解,以一首小诗来结束此文:
语言不同隔千里,
文化交流黄金链。
笔译口译心相印,
交传同传情相连。
书山学海无捷径,
中外古今记周全。
百炼成钢促沟通,
地球村里笑开颜。
来源:中国外文局翻译专业资格考评中心 日期:2019年1月30日 作者: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日语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徐一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