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翻译园地 » 文学翻译 » 浅谈《方方日记》英文版书名的翻译

浅谈《方方日记》英文版书名的翻译

发布日期:2020-04-21      阅读数:4072 次

自2020年1月23日武汉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封城以来,中外媒体、医学专家、作家等成为公众的重要信息来源,它们的观点引发一波又一波的舆论潮甚至争议,其中就包括《方方日记》及其英文版。本文拟拨开有关《方方日记》英文版海外预售事件的纷繁争议,单纯从翻译角度对《方方日记》英文版书名的翻译进行剖析,比较新旧两个翻译版本的优劣,指出译者不当增译带来的不良后果,并重申译者素养的重要性。
1. 事件回顾
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武汉自2020年1月23日起经历了长达76天的“封城”。其间,知名作家方方于1月25日开始在其微博上发表原创日记,即网络作品《方方日记》。3月初,方方同意以书籍形式在海外出版该作品,并授权白睿文(Michael Barry)为英文译者。白睿文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亚洲语言文化系教授,同时也是译者、专栏作家,曾翻译过余华、王安忆、叶兆言等作家的作品。方方提供给英译者的中文书名是《武汉日记——封城?记录》(“?”代表封城天数,方方在一次采访中说,“因为当时不知道会封多少天,没有写数字”1)。按照国外书籍营销惯例,该书英文版出版工作虽仍在进行中,但出版社已于4月8日开始在亚马逊商城网站预售。
预售之初,该书书名的英文译文为“Wuhan Diary: Dispatches from the Original Epicenter”(直译:《武汉日记:来自原发震中的记录》),在国内引发诸多非议,后于4月11日修改为“Wuhan Diary: Dispatches from a Quarantined City”(直译:《武汉日记:来自一个封锁城市的记录》)。
2. 翻译问题定性:不当增译
有关《方方日记》英文书名的主要争议在于其初版的副标题将武汉定义为“the original epicenter”,本节将通过对“epicenter”和“original”的语义分析来剖析初版英文副标题的翻译问题。
“Epicenter”一词本义为“震中”,即地震发生时震源在地表的投影点,震中地区通常是受地震影响最大的地区。在疫情语境下,“epicenter”常被用作比喻义,“疫情震中”指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地区。疫情可能同时或先后在多个地区出现,因而疫情“震中”不止一个。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彭博新闻社(Bloomberg)、《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等国外主流英文媒体都曾将武汉、纽约、意大利、伊朗等地称为“epicenter”,国内主流媒体英文版也都曾将武汉称为“epicenter”,例如:“Wuhan, the epicenter of the outbreak”(新华社3月10日报道),“Wuhan, the COVID-19 epicenter”(CGTN 2月24日报道)。
可见,“epicenter”的语义是中性的,将“封城”译为“the epicenter”,尽管字面上并没有与中文完全对应,但也是可接受的,特别是考虑到在成为疫情震中的地区当中,大部分确实采取了封城措施。修改后的英文副标题将“the epicenter”改为“a quarantined city”,其中“quarantined”指“被封锁或隔离的”,贴合中文原文语义。
不可否认的是,因初版英文书名中没有出现与疫情相关的字眼,单从“epicenter”一词无法判断该书是关于武汉地震还是武汉疫情的。在新冠肺炎仍肆虐全球的情况下,联系到该书的出版时间,不排除很多读者看到“Wuhan”和“epicenter”同时出现时会将“epicenter”理解为其在疫情语境中的比喻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初版英文副标题的译法直接促成了“武汉”和“新冠疫情”的关联。
然而,初版英文副标题的致命问题在于,它在“epicenter”前加上了限定成分“original”(“原发的”或“起初的”),属于不当增译。添加“original”一词即是将武汉视为新冠病毒发源地,这是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武汉是新冠病毒发源地。
翻译中确有“增译”策略,但一般是针对生僻、晦涩或可能产生歧义的内容,以协助译语读者理解不熟悉的信息。例如,《红楼梦》的英译者霍克思(David Hawkes)就经常在翻译作品中的古诗词时进行增译,主要是增补诗人身份、诗词背景、语义空缺2,帮助英语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古诗词。然而,《方方日记》初版英文书名中“original”的添加并没有起到协助英语国家读者更好地了解“epicenter”或“Wuhan”的作用,反而在毫无事实根据的情况下为武汉贴上了“病毒发源地”的标签。
3. 译者素养
译者素养是译者在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下求解翻译问题、生成翻译产品所需的自主意识及其实践,其中一类核心素养是批判素养,表现为基于已有知识和经验对信息、观点、决策、译文进行阐释、判断、评价的自主意识及其实践3。翻译切忌“拍脑袋”,译者有责任、有义务仔细搜索、查证事实信息的正确性,要能够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甄别和判断,确认其无事实性错误并与原文语义要求适配后再将其应用到译文中。对于原文中没有的信息,译者切不可擅自添加,不当增译非但损害译者自己的信誉,更会给委托方造成损失。
同时,面对译文初稿,译者还应反思自己在翻译过程中的各种决策及译文在不同语境中可能产生的影响。《方方日记》英译者应当充分了解其翻译任务所处的社会、文化情境,特别是当今不断显化的跨语言、跨文化现实,认识到对于一部中文著作的英文版而言,其目标读者不仅包括英语国家的读者,还包括具有英文阅读能力的中国读者,后者可能更早发现英文版的存在并对其相关情况更为敏感。对于提高中国话语在海外读者中的可接受性或“共促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性阅读”4,“借船出海”不失为良策,但这是建立在忠实于中文原意的基础上,使译文表达符合目的语习惯、更易于为目的语国家读者接受。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学术界等多方呼吁下,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人类的公敌是病毒,而不是病毒发源地的地区或人民。病毒不分国界、不分种族,对病毒发源地的污名化实质上是种族主义的表现,不仅有损疫情大流行情况下各国的感情和团结,更无益于各方共同抗击病毒。译者也应当有这样的人文情怀和常识,作出正确的翻译选择。这样既是尊重事实,也是一名专业译者应有的素养。
注释:
1. 方方,微信公众号“二湘的十一维空间”,2020年4月11日,《方方:我的书跟国家之间没有张力》。
2. 初良龙,“《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红楼梦学刊》,2019年第4期,322-337。
3. 李瑞林,“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中国翻译》2011年第1期,46-51。
4. 花萌、白睿文,“多方努力,共促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性阅读——翻译家白睿文访谈录”,《中国翻译》2017年第1期,79-84。

来源:中国网 观点中国 日期:2020年4月19日 作者:李朝渊 邢玉堂

作者简介:
李朝渊,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在站博士后,一级翻译;
邢玉堂,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科研管理与国际合作部副主任、副研究员,一级翻译。

 

心译翻译工作室

英语翻译



»郑重声明:本网站文章均来源于原创和网络转载,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版权归心译翻译工作室和文章所有人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转载必须保留此段声明,并给出文章链接,否则我们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浏览首页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公司